1。入力。就是母球完全接受桿所傳送過來的力量,從而不使擊打者力量造成浪費。這也是為何我們看到職業球手好象沒有使用多大的力量,就打出很好效果。而業余球手拉桿很長,用的力量巨大,效果卻不明顯的關鍵原因。 2。肩點。指的是雙肩在完成擊打準備動作時候所停留的位置。首先應該是左肩向前向下沉,從而帶動右肩向后向上,保證大臂高聳。 3。高點和低點。在保證大臂高聳的前提下。小臂可以帶動球桿運動。當小臂向后拉到讓大臂感覺緊張,有拉不動感覺時候,手所處的位置就是高點。瞄球時皮頭與母球最接近的那個點,也就是你的暴擊點手所處的位置就是你的低點。 4。暴擊點。指球桿能夠完全把力量傳給母球時,球桿和母球接觸的那個點。 5。穿透距離。是球桿透過暴擊點后伸出的距離。 6。穿透力。其實是當球桿接觸母球時。母球返給球桿的力。當入力效果越明顯,即是母球所接受球桿傳過來的力越大,母球返給球桿的力也越大。 7。雙停。就是在試桿時候,球桿盡量貼近母球時候停一下。拉桿回來,準備出桿的時候停一下。 如何入力? 最完美的入力形式,就是我們大家都見過的一種裝置:永動機玩具。2個小球用繩子垂直吊著,2球相貼。當一個小球(A)向一邊擺動,擺動回來碰到另外一個小球(B)時停止。球B受力向反方向擺動,當擺動回來時候碰到小球A。根據動力守恒定律,如果不考慮空氣摩擦和碰撞消耗的能量的話,這2個球會永遠這樣運動下去。這個玩具就表明了當球A碰到球B的時,完全把自身的力量傳到球B身上。這樣的效果,就稱做完美的入力。套到臺球里面,我們的手臂就可以認為是繩子,球桿就可以認為是小球A。 通過這個游戲我們可以認識到,要做到完美的入力。就必須滿足幾個條件,首先2個小球的擺動必須在一個平面上,其次小球A完成擺動的時候,必須回到和球B原來相貼的哪個點。它們碰撞的哪個點,就是暴力點。為方便了解暴力點,我們可以這樣設想。當在球A擺動的時候,假如我們把球B按照擺動的方向拉起來,無論是向A球的方向拉還是向B球的方向拉,這時A球擺動回來碰到B球時,B球受到的力就沒有不移動B球時收到的力量大了。也就沒有完成一次完美的入力。 也可以這樣理解暴力點。眾所周知的,當一個物體由變形到恢復到未變形形態的時候,它所產生的能量是最大的。如果你的感覺夠敏銳又不怕疼的話,你可以去做以下的實驗^v^:用一根橡皮筋。 a.貼在自己的皮膚上。拉起橡皮筋,感受下它彈到你身上的力量。 b.和自己皮膚離開一段距離。拉起來彈下自己看看。 c.橡皮筋繃在身上,再拉起來彈下自己。 知道了母球的力量從球桿來,那么球桿的力量又從那里來? 通過永動機游戲我們可以知道。球A的力量來自擺動,通過重力的影響產生。大小取決于擺動的幅度和擺動的速度。繩子沒有對球產生任何的力量作用,只起到一個固定的作用。在臺球里面,我們的手臂也不應該對球桿施加任何的外力。力量的控制應該是由我們的手臂的擺動幅度和拉動球桿的距離來控制的。 為什么我們試桿的時候,要求皮頭盡量貼近母球? 還是前面的2個實驗。^V^.我們知道了暴力點就是2個小球靜止時候相貼的哪個點。也知道了橡皮筋在貼在身上彈自己最疼了。那在臺球里面,當球桿完成一次拉伸再回去的時候接觸到母球的哪個點就是暴力點。但是我們不可能讓皮頭貼住母球,要不就直接犯規了。嘿嘿。所以我們只有盡量的讓皮頭靠近母球,做到最大的力量傳遞。 如果雙停的第1停時,球桿沒有盡量的貼近母球的話。那力量傳遞的效果就好象我們把球B在球A擺動時候拉走一段距離,或者是隔著皮膚一段距離拉動橡皮筋所產生的傳力效果。我們的力量被分散了,沒有辦法完全的傳給母球。拿我舉例把,我在前停時候,皮頭大概距離母球有3CM,打完以后,球桿大概伸出母球3-4CM。那么我的后手就比低點向前多移動了7CM,在這段距離里面我的肌肉已經變形,大臂下降。力量的純度和動作質量就有很大的差距。 當然,母球身上有那么多打點,皮頭盡量貼近母球也方便我們確認打點,做到心里有數。 為什么我們要試桿? 前面已經知道,母球的力量取決于球桿的拉動幅度和擺動的速度。在試桿的時候,我們可以估計這次擊打大概需要多大的力量和擺動的速度。從而指揮我們的手臂進行擺動。 為什么要雙停? 雙停的過程其實就是一次物體變形的過程。前停是為了保證我們已經盡量接近了暴力點和確定打點,后停是告訴自己,這次擊打需要的力量自己了解了,確定自己拉桿的距離和將要采取多快的速度送出球桿。并且在通過這2次停止,告訴自己的身體自己已經做好了準備打擊的動作了。 為什么建議我們的拉桿距離應該保持在高點和低點之間? 當確定自己的高點和低點后。在這個距離里面,就算不甩開后3個手指,球桿也基本保持水平的運動。而且,要是當拉桿距離超過自己高點時,會使自己的肌肉變形,對球桿產成影響,導致力量不純。當送桿出去超過低點時。也會產成同樣的效果。所以很多職業的球手說自己的穿透距離很短,就是因為他們已經完成了暴力點的擊打,力量已經產生效果。過度的伸長球桿會導致自己的動作變形,也會對母球產成不好的作用。 怎么會產生好象把母球打穿的錯覺? 就是一個穿透力的感覺。當入力完成的比較理想的時候。母球也會對球桿產成反作用力。這樣就會產生錯覺,好象已經把母球打穿了。實際上母球受力后已經跑走,并沒有在那里擋住球桿的運動。理論上來說,母球質量越大,球桿接觸到受到的反作用力也就越大。假設有一個大到推不動的母球時,球桿打上去的感覺絕對是最好的,但是效果就。。。。。。。。。 為什么不建議做推空桿的練習。 在推空桿的時候,由于前方沒有母球,我們為了停止球桿的運動。勢必會用手握緊球桿。在這種情況下,已經對球桿做了一個外力的影響。而且,當手握緊球桿的時候,(以右手為例)4個手指的力量基本上會大于拇指的力量,這樣就會產生一個向左的力。導致球桿力量傳遞不純。有滿多球手在打球的時候明明已經是打到中點,但是母球帶塞,可能就是這種原因。 建議在握桿的時候虛握,手的作用只是給球桿一個支架,完全沒有必要對球桿施加力量。為了保證擊打的質量,完全沒有必要去用腕力打球,那樣不穩定。套用吳先生教育我的一句話:不要用手去打球。(嘿嘿,我就是因為以前推空桿多了,握住球桿的毛病好難改。) 有些人打球的時候中指為什么會動? 中指動的作用除了放松和對大腦產生:我的左邊已經準備好了,可以開始擊打。的信息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體會球桿架在手上的力量,看球桿的傾斜幅度。因為球桿的傾斜越大的話,前手的受力就越小。(我自己是看見人家都那么動,自己也跟著動,結果動了幾年了,還不知道為什么要動,郁悶啊。) 傳力效果是球桿好壞的重要標志,究竟怎么理解這句話? 前面說了,母球的力量來自球桿,球桿的力量來自擺動的幅度和送出的速度。好的球桿的傳力應該理解為當球桿打到母球時候,產生的力由皮頭傳到手,再傳到大腦。多次的擊打,對同一力量的熟悉程度表示我們的對這次擊打成功度的了解。打球比較好的朋友應該有這樣的感覺,在出桿以后,這個球下不下,自己心里面已經知道了。職業的選手甚至可以知道這個球大概走到那里去。這些其實都是對反作用力熟悉程度的體現。越好的球桿對于反作用力的傳遞越清楚,越細膩。 穿透力只有在低桿時候出現嗎? 沒有,當擊打母球任何打點的時候,都有穿透力產生。但前提是你的入力做的比較好。經常可以看見有些高手用點的桿法打高桿,母球移動的效果很理想,而我用了很大的力量,桿也送出去N長。卻效果其爛。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